top of page

香港與香:尋香之旅

香港與香:尋香之旅

【明報校園小記者、筲箕灣東官立中學校園記者陳婉嫻報道】香港與製香業有著濃厚的淵源。 自宋朝開始,香港已經是被用作轉運沉香的地方。加上香港的氣候適宜種植土沉香,當時本土製香業曾經盛極一時。 因此,香港之名從而衍生。 然而,隨著時代轉變,香港製造業的沒落,香港的製香業隨之式微。時至今日,我們對於香的製作工藝幾乎聞所未聞,在此有幸訪問香港傳統香文化網站的站主鄧皓荃先生,了解更多製香的工藝。 「尋香之旅」的緣起 鄧皓荃先生表示他中四的時候,有一次跟隨父母到志蓮淨苑參拜,偶然聞到一股淡淡的清香,由於這些香有別於市面上的其他香,因此對裏面所燃燒的香產生了濃厚的興趣。他想知道究竟這些是什麽香,因此他就帶著這個疑問,開展他的「尋香之旅」。最初,他試著購買市面上的盤香,並辨別它們的香味,他發現市面上很多的盤香皆由化學香精所製成,內含致癌物。 而沉香和檀香都是自然香,他在尋找檀香和沉香資料時, 也加入了一個名為「救救土沉香」的Facebook群組,引起了他對土沉香保育的關注。 鄧皓荃先生也試著尋找其他香料代替沉香, 其中一個原因是沉香的價格非常高昂,難以讓香文化普及;其二,是希望透過研發無沉香的合香來保育香港野生土沉香。由於他認爲一個真正愛惜一項傳統工藝的人,不單單是購買支持,而是應該落手落腳去製作才是足夠的。因此他在大學時期,尋找到相應的傳統香譜和香料後,他就開始嘗試親手製作傳統香。 鄧先生曾製作過塔香,線香、竹籤香、香囊等,在製香的過程中,他感到無限的樂趣,這也是他繼續他的「尋香之旅」的原因之一。 製香所遇到的困難 面對重重困難,再加上找不到老師學習,鄧先生經過不斷地嘗試,終於掌握到製作的要訣並成功製作到竹簽香。首先,他在製作竹籤香時,他並不知道傳統挪香法的製造,因此就上youtube尋找相關的紀錄片及其他文本資料,照樣製作。 其次,他發現香團難以挪上並黏住竹簽,經過一番資料搜查之後,他就特地到傳統香鋪尋找一種叫榆樹皮的中藥,加入香團中作爲粘合劑,從而解決香團黏不住竹簽的問題。 此外,他也發現自己所挪的竹簽香過粗, 他靠着不斷努力的試驗,終於找到了竅門,就是在製作時需要一邊挪一邊向外拉,從而讓竹籤香能夠變得更幼細。 另外,他表示在製作完的線香是不可以曝曬,需要放在陰涼的地方多日,讓它們自然乾透才能成品,所以製作線香也不是容易的事情,需要很多的耐性和忍耐。 推崇香藝的原因 鄧皓荃先生表示人類在古代和現代使用香的用途而大大不同。在古代,人類會自製香和香囊,並與知己好友交換,互相點評欣賞。 在現代,人類已經甚少自製香和香囊,更勿論與知己好友交換;人類現時的消遣已經被消費主義所擺佈, 忘卻手工製作的情趣。鄧先生就認為手工製作可以帶來生活趣味和提高生活品味,加上香港與香有「香緣」, 故此他大力推崇製香的藝術。

Featured Posts
此語言尚未有已發佈之文章
文章發佈後將於此處顯示。
Recent Posts
Archive
Search By Tags
bottom of page